本平台200810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批准为部级恶性肿瘤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全国八大药效平台排名第一)。研究宗旨:其宗旨是建立系统高校、与国际接轨、并能精确的反映恶性肿瘤药效的新型药效学实验模型和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重点研究:①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等方面,规范并完善多种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药效学评价方法;②针对肿瘤发生、增殖和转移各环节,建立基于肿瘤干细胞和肿瘤血管的新型药效学模型,并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创新药物作用靶点,为研发基于机制的新型肿瘤药物奠定基础;③创建基于阻断“炎-癌转化”的新型肿瘤预防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并在整体动物水平上验证药物在“炎-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


一、平台基本概况

1、目的意义

 本课题属于“十二五”滚动支持课题,拟在上一期建设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防治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一批国际先进、更接近人体疾病发病机理并能精确反映药物疗效的新型药效学评价技术、方法和模型,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类疾病防治新药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我国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

2目标任务

建成国际先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防治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平台,建立5种以上更接近人体疾病发病机制并能准确反映药物疗效的药效学实验模型,创建2~3个新型药效学评价模型,形成5个以上可用于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关键技术。完成20个以上候选药物或临床前药物的药效学系统评价,自主研发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2/3论文发表在领域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刊物上;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名以上。


3技术方案

 通过完善上述三大类疾病的现有评价体系、自主创新和引进新的方法与技术,建立国际先进、系统评价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防治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平台,包括方法、技术和模型及其药效学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候选药物和临床前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服务,并进行自主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

4组织方式

 课题由南京医科大学牵头,联合南京大学、太阳集团tcy8722共同承担,整合医学、药学、生物学知识与技术,聚焦于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建立国际先进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根据建设需要,统筹使用经费,确保建设目标实现。

  1. 相关基础条件

 平台依托于药学和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及江苏省肿瘤发生与干预重点实验室,硬件设施精良,管理规范;已完成40多项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系统评价;在长期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励,主要骨干近5年发表SCI论文200多篇,积累了坚实的学术、技术与人才基


二、平台预期解决的重大问题

 鉴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复杂性,本课题在完善现有肿瘤防治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肿瘤发生、增殖、生长和转移等各环节,应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化学小分子探针比较正常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的差异调控功能分子,建立可用于肿瘤防治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整体、细胞和分子新模型,研发基于机制的高选择性抗肿瘤药物。在肿瘤预防方面,基于炎症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重点建设基于阻断“炎-癌转化”的新型肿瘤预防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


三、平台建设的中心目标

建成国际先进恶性肿瘤防治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建立1~2种接近人体疾病发病机制并能准确反映药物疗效的新型药效学实验模型,创建1个新型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模型,完成6~7个候选药物或临床前药物的药效学系统评价,形成1~2个可用于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关键技术。

1、完善已有防治肿瘤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完善国际先进的评价防治肿瘤药物的人癌体内外模型、方法和评价标准,包括细胞毒类药物、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细胞分化诱导剂、肿瘤治疗增敏剂、抗肿瘤转移的药物、细胞信号转导阻滞剂药物、抗肿瘤多药耐药、生物反应调节剂、肿瘤预防药物等,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为候选药物或临床前药物的药效学进行系统评价。

2、完善新型肿瘤治疗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关键技术鉴于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完善现有肿瘤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肿瘤发生、增殖、生长和转移各环节,应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化学小分子探针比较正常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的差异调控功能分子,建立基于肿瘤干细胞和肿瘤血管的准确反映药物疗效的新型药效学及人体疾病发病机制的实验模型,形成关键技术的创新,为创新药物的研制提供新靶标和药效学评价的技术。

3、完善基于阻断-癌转化的新型肿瘤预防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特色平台完善基于炎症和癌症的共同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基因或蛋白的分子、细胞和整体动物模型。建立相关基因或蛋白的分子药理学模型,采用核磁共振和组合光谱技术研究蛋白与活性化合物相互作用时构象特点及复合物的电磁特性,用于研究新型肿瘤预防的作用靶点;评价基于“炎-癌转化”的新型肿瘤预防药物的作用及其机制;在整体动物水平进一步验证上述相关蛋白在“炎-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药物的影响,为防治肿瘤药物提供新型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


四、平台建设的具体任务

1完善已有防治肿瘤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

 建立国际领先的用于评价抗肿瘤药物的人癌体内外模型、实验方法和药效学评价标准。该技术平台针对目前国际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趋势,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对防治恶性肿瘤药物进行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深入研究其相关作用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转移、阻滞细胞周期、逆转肿瘤多药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节肿瘤细胞生物反应、预防肿瘤发生等方面,采用相应的技术平台进行药效学评价。

 此外,采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基因敲除、基因转染和化学小分子探针,深入研究创新药物作用机制,阐明确切作用靶点,为基于新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研发奠定基础。

















3-1. 防治肿瘤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模型图



2完善新型肿瘤治疗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关键技术

 (1)应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化学小分子探针比较正常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

 (2)应用基因敲除及转染技术研究上述差异蛋白功能,应用核磁共振和组合光谱技术进行结构验证。



 (3)建立上述基因或者蛋白的分子药理学关键技术,用于研究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建立上述靶蛋白的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模式动物,在整体动物水平进一步考察上述差异蛋白在药物活性中的贡献度,为创新药物的研制提供新靶标和药效学评价技术。

3-2. 基于肿瘤干细胞的抗肿瘤新药的评价关键技术


3-3 基于肿瘤血管和正常血管评价关键技术


3完善基于阻断“炎-癌转化”的新型防治肿瘤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特色平台

 (1) 应用稳定转染NF-κB-LucARE-Luc 的肿瘤细胞株,评价候选药物对NF-κBARE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针对该信号转导通路从细胞水平评价基于“炎-癌转化”的新型肿瘤预防药物。

 (2)建立上述基因或蛋白的分子药理学模型,采用核磁共振和组合光谱技术研究蛋白与活性化合物相互作用时构象特点及稳定性改变亲和力,配体的识别,离子中心几何位置及复合物的电磁特性;将该模型用于研究新型肿瘤预防的作用靶点。

 (3)建立上述蛋白的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模式动物,在整体动物水平进一步考察上述蛋白在“炎-癌转化”的贡献度,为肿瘤预防药物的研制提供新靶标和药效学评价模型。


3-4. 基于阻断“炎-癌转化”的新型肿瘤预防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特色平台











五、平台建设的强强组合